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廣州地化所”)1993年成為獨立建制的研究所,是以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為主的社會公益型國家級科研機構,科研實力雄厚,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是重要的地球科學和環境科學領域的科研和人才培養基地,并于2020年起作為依托單位開始籌建中國科學院深地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研究所堅持“四個面向”,致力于推動有機地球化學、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學、環境科學、油氣與礦產資源等重點學科的發展,著力提升研究所的綜合創新能力,在“深地過程與戰略資源”和“環境過程與污染防治”兩大領域開展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研究,解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資源和環境等重大科技問題。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陸動力學與巖石圈演化、深部地質過程與地球系統變化、成礦規律與油氣成藏動力學、海洋地質與邊緣海演化、環境污染與控制等。
  

 

  研究所現有有機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邊緣海與大洋地質、礦物學與成礦學2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資源環境利用與保護、礦物物理與礦物材料研究開發2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廣州質譜中心”,與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聯合建立的“化學地球動力學聯合實驗室”,與香港理工大學共建的“粵港澳大灣區環境污染研究與控制聯合實驗室”,與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環境中心和城市環境所聯合組建的“國際環境研究與創新中心”,與澳門科技大學、香港大學共建的“粵港澳大灣區地球和行星科學聯合研究中心”等國際一流水準的實驗平臺,能有效支撐高水平科技創新和人才教育培養工作的開展。
   
                
  
  研究所已經形成了學科結構相對合理,研究機構與支撐平臺相對配套的科研結構與組織體系?,F有“地質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和“行星科學”4個博士一級學科培養點,“地理學”、“海洋科學”2個碩士一級學科培養點。設有固體地球物理學,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地球化學,構造地質學,行星科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7個博士授權點;地球化學,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第四紀地質學,構造地質學,固體地球物理學,海洋地質,行星科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人文地理學11個學術型碩士授權點;資源與環境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
  截止到2023年底,廣州地化所共有在職職工348人,其中科技人員161人、科技支撐人員72人。包括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72人、副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10人。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名,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廣東省杰出人才(原“南粵百杰”)入選者3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1名,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9名,廣東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8名。研究生導師170余人,包括博士生導師近80人(含兼職),組成了一支優秀的導師團隊。
  建所以來,全所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102項,其中主持或共同主持研究成果獲建所以來,全所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115項,其中主持或共同主持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三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6項、三等獎1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3項,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8項。2010年以來發表SCI論文3850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和《PNAS》發表論文7篇;獲得有效發明專利167項,有效實用新型專利授權48項。
  研究所與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等30余個國家以及港澳臺地區的科研院所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研究所每年出訪和來訪超過300人次,目前有60多人次在國際學術組織和國際學術期刊任職。研究所鼓勵研究生到境外知名科研機構開展聯合培養,除了國家和國科大的公派項目外,研究所設立了所級的交流項目,形成多層次配套的聯合培養和國際化培養體系,幫助研究生了解國際科學前沿、開拓國際視野。近年來,研究所每年派出10余名研究生進行中外聯合培養。
  近年來,研究生畢業就業情況良好,大多數畢業生就業去向為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事業單位、出國深造等。
  研究所擁有完善成熟的學科建設和青年人才培養體系、國際一流的科研平臺、雄厚的師資力量、優美的園區和良好的住宿環境、濃厚的學術氛圍和豐富的文體活動,是助你成就科學夢想的理想地方!熱忱歡迎優秀畢業生和科研人員踴躍報考。
樱花草在线社区www_樱花草在线观看播放视频www_樱花草在线社区日本韩国_樱花草在线社区观看视频日本